激光诱导深度蚀刻|一种高精度玻璃微加工技术
发展历程
激光诱导深度蚀刻(LIDE)技术由德国LPKF Laser & Electronics SE公司于2017年推出,主要应用于微系统与半导体制造领域。
2018年,该技术被引入OLED显示屏制造流程,用于制备精细玻璃掩膜板(FGM),逐步替代传统的精细金属掩膜板(FMM)。随着技术发展,LIDE的应用重点逐步转向集成电路先进封装领域,包括制造具有玻璃通孔(TGV)的玻璃晶圆与面板,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封装和MEMS器件制造。在高频射频与毫米波通信组件领域,该技术可用于加工高精度TGV、BGV、玻璃空腔与盲槽等微结构,这些结构在介电波导中承担电磁耦合与信号转换功能,支持150 GHz及以上频段射频信号的传输需求。
2019年5月,LIDE技术在美国举办的国际信息显示学会显示周(SID Display Week)上获得SID荣誉奖。
2020年5月,LPKF与日本电气硝子(NEG)达成协议,授权NEG使用LIDE技术批量生产包括盖板玻璃、基板玻璃在内的多种玻璃组件。同年,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确认了LPKF公司LIDE®核心专利的有效性;2022年,欧洲专利局也对该核心专利予以确认。
2025年10月,由德国弗劳恩霍夫可靠性与微集成研究所(Fraunhofer IZM)主导的玻璃面板技术联盟(GPTG)在柏林正式启动。LPKF作为GPTG的发起方之一,为该联盟提供基于LIDE®技术的高精度TGV制造解决方案。
工艺原理
激光诱导深度蚀刻(LIDE)是一种基于激光改性与湿法蚀刻组合的玻璃微加工工艺,该技术通过在薄玻璃基板上依次执行激光改性处理与化学蚀刻步骤,深宽比最高可至1:50、孔径最小可做到5 μm的微结构。
第一步:激光改性
该阶段利用激光脉冲对玻璃内部指定区域进行局部改性,激光可作用于玻璃全厚度或设定深度。经激光处理后的区域在化学性质上发生变化,使其在后续蚀刻中由常见的各向同性蚀刻行为转变为各向异性蚀刻,为制备孔径为5um以上的通孔或盲孔提供结构基础。该处理方式属于非接触加工,不引入机械应力,从而避免机械钻孔可能导致的微裂纹问题。
第二步:湿法化学蚀刻
在蚀刻过程中,整片玻璃表面置于化学蚀刻液中,激光改性区域的蚀刻速率高于未改性区域,从而实现选择性蚀刻。该方法可形成圆形、沟槽或平底等多种几何形状的结构,并适用于微米至毫米尺度范围内的玻璃芯片加工。与传统湿法刻蚀辅助激光钻孔工艺相比,该工艺对深宽比和横向蚀刻的控制能力有所提升。
相较于光刻等复杂工艺路线,该技术加工步骤较少,适用于玻璃通孔、空腔等结构的大批量制造,目前在半导体封装与高频组件等领域有应用。
应用领域
激光诱导深度蚀刻(LIDE)技术适用于对结构精度要求较高的玻璃微加工领域,已在微芯片、传感器制造中获得应用,并逐步扩展至汽车电子、航空航天与消费电子等产业。
在德国联邦教研部(BMBF)支持的GlaRA研究项目中,LPKF Laser & Electronics SE 与弗劳恩霍夫可靠性与微集成研究所(Fraunhofer IZM)合作,利用LIDE技术开发了集成化高频通信系统(如雷达传感器),实现了多功能模块在小型化设备中的高效集成。
该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向包括:
半导体封装:用于制备先进面板级与晶圆级封装所需的玻璃通孔(TGV)结构,制造适用于毫米波雷达与射频通信系统的玻璃中介板,支撑基于玻璃衬底的系统级封装(SiP)实现;
微流控芯片:加工用于“芯片实验室”设备的复杂微流体通道与腔室结构;
微机电系统:制造用于传感器与执行器等器件的高精度玻璃部件;
光电子器件:制备具有高质量光学特性的玻璃微结构,适用于显示器件等光电组件;
生物技术:制造适用于活体单细胞成像的微孔阵列,该结构支持细胞长期培养、克隆扩增及迁移研究,便于对细胞活动过程进行持续观测;
免疫分析:加工用于免疫细胞毒性研究的微孔结构,适用于分析贴壁细胞与悬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。
技术特点
激光诱导深度蚀刻(LIDE)技术具有以下工艺特性:
加工质量:所得玻璃微结构无碎屑、微裂纹及残余内应力,玻璃基材的机械强度与光学透明度得以保持。
加工精度:可实现亚微米级精度的玻璃微结构加工,该类结构适用于微透镜阵列等需要高分辨率成像的光学元件。
工艺扩展性:该技术适用于复杂玻璃元件的大规模生产。
光学性能:采用该技术制作的精细玻璃掩膜板(FGM)无阴影效应与起皱现象。
加工方式:采用贝塞尔光束进行加工,其长焦深特性使激光能够一次性对材料全厚度实现均匀改性,支持任意复杂平面图形的加工。